国家级“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与模拟”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基本规划原理阐述

基本规划原理阐述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年平均流量为 1012 m3。长江无论是长度还是流量都是亚洲第一大河,奔流向东注入东海。整个长江流域覆盖约占中国陆地的20%,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5%。除了在农业、工业、运输方面的重要性,长江还是东海乃至全球海洋沉积物、营养物质以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2009年完成蓄水约40亿立方米,一个660公里长的长江河道已被改造为一个高度调节的水库型湖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河流系统的水文和生态功能。前所未有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深远影响给世界科技界带来了独特的机遇和挑战。

   长江以及三峡水库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富营养化 由于营养过剩,三峡库区大部分条支流以及大坝附近的主渠道自2003年蓄水以来水华频繁爆发。来自长江的营养物质的不断排放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东南沿海水域的富营养化。例如,在2011年8月,近500平方公里绿藻覆盖了长江入海口附近的黄海海域。

   泥沙淤积 在2003-2008年期间,三峡大坝每年淤积172万吨泥沙,平均泥沙存留率为75%。而泥沙明显减少的长江水冲刷下游河岸,不断造成长距离的塌岸,反过来又对长江下游沿岸地区和中国东海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这是三峡水库建设前环境和生态评估报告没有估计到的。

   水体化学污染 根据2006年相关报道,长江中游和下游水体微量金属和非金属(如砷,汞,钛,镉,铬,铜,锌)的含量明显超过20年前的水平。这可能来自水库蓄水后的淹没土壤或工业废水排放。而对于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有机物污染物和其他不断出现的污染物(如纳米材料以及药品等)的来源,我们知之甚少。

   消落带 库区夏季水位(145m)和秋冬季水位(175m)的落差在三峡库区形成大面积(> 300 km2)的季节性的消落带。这标志着三峡库区主要生物栖息环境可能发生改变,且消落带可能成为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沉积地。然而,消落带在三峡库区独特的生态和水质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现在还研究甚少。

   生物多样性和有害物种 三峡大坝的建成延长了三峡航运,同时也加大了由此带来的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以及相关负面的生态效应。进一步地,大坝、航运和水体污染对库区和长江流域生物栖息环境造成的巨大变化对某些本土物种,如长江豚等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又会使原来被不同水体隔离的有害物种,如与血吸虫病有关物种的栖息地扩展而增加控制难度。

   气候变化 沿江流域土地利用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由此所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从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长江下游遭受了特大干旱,打破了近五十年的记录,这很可能预示着未来在长江流域一些水文极端事件(洪水和干旱)将频繁出现。

   在目前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综合的、多学科的、着眼于生态系统保护的系统和方法,来评估三峡库区、长江及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性和应对该区域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所面临的威胁。这正是本中加合作长期规划的宗旨所在,即对三峡库区、长江下游流域的土地和水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应建立在经过科学研究、对库区和流域内多重且相互关联的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充分理解和可以预见的基础上。

   目标

   本综合长期合作规划的第一步是在西南大学建立中加水科学中心。该中心将全心致力于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改善(见附件 1)。立足于该水科学中心,本研究规划的分步目标如下:

1. 从生态系统保护的高度制定一个长期水质和生态监测系统,建立三峡和长江流域独特综合生态水文模型模拟系统,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立两国和多国各参与单位的科技交流,完善中加水科学中心的科研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其水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水平和世界影响力

3. 为年青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最好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应对中国、加拿大乃至全世界由于水资源需求增大所引起任何复杂和困难局面

   本研究规划当前的研究计划将结合基础研究、环境监测、技术开发为一体,整体监测、模型化并模拟库区农业和水体内的大量营养元素迁移,并制定着眼于库区特定地区农业-水体响应系统的最佳管理模式和体系。该研究计划的具体内容见附件2。


文章列表